2012中国公共财政论坛“医疗保障改革国际比较”

发布日期:2017-09-19 08:54:39    来源:

2012中国公共财政论坛“医疗保障改革国际比较”于2012年9月25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美国奥马哈内部拉斯加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路易斯· 波尔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松浦成昭教授,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Judith Niehues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俞卫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本次论坛的主讲人,就医疗费用问题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等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林双林教授主持。

9月25日上午,Judith Niehues博士和路易斯·波尔教授分别作了题为“Health Care Financing and Delivery in Germany: Structure and Changes(德国医疗保障的筹资与分配:结构与变化)”和“Changes i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are in the 21st Century(中美人口数量的变化:21世纪医疗保障的影响)”的主题演讲。Judith Niehues博士首先介绍了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德国医疗费用的来源及支出结构。她着重介绍了医保账户的几个主要项目,如法定医疗保险(SHI)、私人医疗保险(PHI)、现款支付费用(out-of pocket)等,以及医保支出的固定和流动支出项目。针对现行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Judith Niehues博士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她提倡实行固定费率的保费制度,进而将单一的收入再分配转换为税收制度,对穷人的保费进行补贴,以减少富人选择私人医疗保险的激励。她还提出建立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使法定医疗保险涵盖全体居民,贡献率的计算覆盖全部形式的个人所得,限制私人医疗保险使其只能作为补充医疗保险形式存在。路易斯·波尔教授在演讲中比较了中美人口结构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并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随后,路易斯·波尔教授介绍了过去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情况。但他指出,目前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逐步升高的医疗成本、由预期寿命增长、婴儿死亡率减小、预防法案的实施等带来的医疗支出的增加、巨大的未参保人数、医疗管理不健全等。最后,路易斯·波尔教授详细评论了2010年奥巴马政府实行的医保改革法案,他认为此次医保改革法案不仅可以扩大参保人员范围、使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医保的福利,还可以减少美国医疗保障事业的成本,但其中部分的条款也存在争议。

9月25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俞卫教授和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松浦成昭教授分别就“医疗保险与个人风险”和“日本医疗改革:现状与挑战”问题作了主题演讲。俞卫教授指出医疗保险由于存在道德风险,会导致过度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他建议医疗保险的个人支付要有一定的限度。随后,俞卫教授详细地阐述了个人风险与社会和谐、与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联系,并提供了不同保障方式的个人风险的数据和实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俞卫教授还对新农合及大病医疗保险等问题作了分析和展望。松浦成昭教授从医生的角度提出了医疗改革的必要性,对日本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概述。在与现场听众交流的环节中,松浦成昭教授还就与会代表关心的日本的诊断群分类付费标准(DPC)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论坛分为两场,共安排四场主题演讲,邀请到在医疗保障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互相交流在医疗保障改革和医疗付费等方面的实践方案和科研成果,对推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